在刚刚结束的九游娱乐夏季联赛中,青岛男篮新星杨瀚森的表现再次成为球迷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尽管这位年轻中锋在有限的机会中展现了出色的篮下技术和策应能力,但他在进攻端的参与度却明显偏低,队内记者在赛后分析中指出,杨瀚森的进攻机会偏少并非个人能力问题,而是与夏联队友的传球选择密切相关——许多球员在比赛中更倾向于单打独斗,而非利用杨瀚森的内线优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外界对球队战术体系和球员配合默契的质疑。
杨瀚森的潜力与困境
作为青岛男篮重点培养的内线新星,杨瀚森在青年联赛和国家队梯队中早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身高2米16的他不仅拥有扎实的低位技术,还具备出色的传球视野,被誉为中国男篮未来内线的重要拼图,在夏季联赛的舞台上,他的进攻戏份却显得捉襟见肘。
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场比赛中,杨瀚森场均触球次数仅为12次左右,其中真正转化为进攻出手的不足5次,相比之下,其他内线球员的出手次数普遍是他的两倍以上,队内记者在赛后采访中直言:“杨瀚森在场上时,球队的进攻效率明显更高,但他的队友似乎更愿意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配合创造机会。”
队友能力有限,传球意愿不足
夏季联赛通常是年轻球员和边缘球员证明自己的舞台,许多球员为了争取合同或上场时间,往往会选择更“自私”的打法,这一现象在青岛队的比赛中尤为明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队内人士透露:“夏联的阵容临时性很强,很多球员彼此之间缺乏默契,再加上部分后卫的传球能力有限,导致杨瀚森很难在舒服的位置接到球。”比赛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杨瀚森在低位卡住防守人并伸手要球,但控球后卫却选择强行突破或仓促出手,最终以失误或低效投篮告终。
部分锋线球员的视野和决策能力也受到诟病,有球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明明杨瀚森已经空切到篮下,但球就是传不过去,要么传大了,要么直接被对手断掉。”这种配合上的生疏,不仅浪费了杨瀚森的进攻天赋,也让球队的整体进攻显得滞涩。
战术安排是否合理?
除了队友的问题,教练组的战术安排也受到了一定质疑,在部分场次中,杨瀚森甚至被长时间安排在弱侧充当“蓝领”角色,而非进攻核心,有分析认为,夏联的战术设计更倾向于考察外线球员的持球能力,因此内线球员的戏份被有意压缩。
青岛队教练组对此并未正面回应,主教练在赛后发布会上仅表示:“夏季联赛的目的是让所有球员得到锻炼,我们会根据比赛情况调整阵容和打法。”但这样的解释并未平息外界的争议,尤其是当杨瀚森在有限时间内仍能高效贡献得分和篮板时,球迷们更希望看到他被赋予更多进攻权限。
对比其他球队的内线核心
与其他参加夏季联赛的球队相比,青岛队在利用内线优势方面显然存在不足,同组的浙江队余嘉豪场均出手次数达到10次以上,且多数来自队友的主动喂球;深圳队的赵义明同样被作为进攻轴心,频繁在高位策应或低位强打,反观杨瀚森,他的战术地位更像是一个“高级工具人”,而非真正的进攻发起点。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杨瀚森的个人数据,也可能对他的成长信心造成微妙影响,一位资深篮球评论员指出:“年轻球员需要球权来积累经验,尤其是内线球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进攻机会,可能会养成‘懒于要位’或‘过度依赖队友’的习惯,这对他的发展不利。”
球迷与媒体的呼声
随着讨论的发酵,越来越多的球迷和媒体开始呼吁青岛队重视杨瀚森的使用问题,社交媒体上,“给杨瀚森传球”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不少球迷甚至制作了比赛片段集锦,对比他在有球权和无球权时的表现差异。
知名体育博主“篮球观察者”发文称:“杨瀚森的天赋肉眼可见,但如果球队不能为他创造更好的进攻环境,那就是在浪费人才,夏联可以试错,但绝不能试掉一个未来之星。”
未来如何调整?
对于青岛队而言,夏季联赛的胜负并非首要目标,如何通过比赛磨合阵容、挖掘新人潜力才是关键,杨瀚森的进攻机会偏少问题,或许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 加强队友的传球意识:教练组需要在训练中强调内外线配合,尤其是后卫球员的传球选择。
- 明确战术核心地位:在特定时间段内,可以尝试以杨瀚森为进攻发起点,而非单纯依赖外线单打。
- 优化轮换阵容:将传球能力更强的后卫与杨瀚森搭配上场,减少无效单打。
尽管夏季联赛只是练兵场,但如何利用好杨瀚森这样的稀缺资源,将直接影响青岛队新赛季的竞争力,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好的球员需要好的体系,好的体系也需要球员去执行,如果连夏联都无法解决基本配合问题,到了正式联赛只会更难。”
杨瀚森的进攻机会偏少问题,折射出青岛队在年轻球员培养和战术设计上的不足,夏季联赛本应是检验团队协作的舞台,但如果连最基本的“给内线传球”都难以实现,那么所谓的“锻炼价值”恐怕要大打折扣,球迷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个别球员的闪光,更是整支球队的进步。
对于杨瀚森而言,他需要继续保持耐心,同时主动与队友沟通;而对于青岛队来说,如何平衡球员个人发展与团队利益,将是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发布评论